第八届定量药理学与新药评价国际会议圆满举办
12月5日至6日,由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医三院医学创新研究院临床研究中心和上海市胸科医院药剂科联合承办的第八届定量药理学与新药评价国际会议在北京和上海两地顺利召开。本次活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要求,现场参会代表限制在50人以内,会议全程线上直播及互动。
本次大会主席为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蓓教授和北医三院医学创新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李海燕主任,与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张永祥和北医三院副院长宋纯理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
本次大会北医三院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刘东阳副研究员在东亚论坛进行了“模型引导的糖尿病创新药临床开发”专题报告,么雪婷博士在青年论坛上进行了“利用PBPK模型预测药物DDI的模型选择策略及验证问题的思考”学术报告,赵立波教授、崔诚博士和宋玲博士分别主持了儿童专场、青年论坛和学生壁报论坛,梁浩博士也作为教育沙龙嘉宾诠释了如何在跨学科的背景下高效学习定量药理学知识,同时张苗博士生和谢洁恩硕士生也在学生壁报论坛上进行了相关报告。
本次会议专家阵容强大、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站在新十年之初,诠释了“创新与交叉”对定量药理学不断突破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广大参会代表的一致赞誉。同时,本次大会还加强了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定量药理学的国内外影响力,对我国定量药理学的创新研究与教育均将产生了积极深远的推动作用。
北京现场照片
大会主题 (Session) 1:定量系统药理学:最新进展及未来潜在突破原北京协和医院胡蓓教授率先进行了“单克隆抗体的 MIDD 临床研发策略”的主题报告,就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单克隆抗体的研发策略以及单克隆抗体MIDD实际案例等方面进行分享。胡蓓教授详细介绍了单克隆抗体研发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利用MIDD的方法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优化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显著缩短研究的时间,并提高试验成功率,节约研究资源,使广大患者更早获益。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Buffalo大学药学院的Donald E. Mager教授,他的报告主题是“定量系统药理学在 MIDD 中的作用:学术界视角”。Mager教授提出系统药理学模型(QSP)是一个将多个尺度与单个元素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整合起来进行的转化研究,这种复杂的模型结构将生理情况进行整合更加全面的描述药物在人体的处置过程,在MIDD的研究中QSP模型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疾病的进展、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来自Pfizer的Cynthia J. Musante博士进行了“定量系统药理学在 MIDD 中的作用:工业界视角”的主题分享。创新药早期临床研发特色决定了临床研究者需要尽可能综合分析所有相关信息以指定最高效研究策略,并不断调整该研究策略。定量药理学就是一门最有效定量分析信息以支持临床开发的学科,利用QSP模型新药研发和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全面合理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指导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
第一位讲者是原美国FDA王亚宁博士,具有二十多年监管领域药物研发经验,其分享主题为“MIDD 在创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基于模型的药物研发(MIDD)是一种方法,利用来自临床前和临床暴露数据、生物学和统计学模型来指导药物开发和决策。王亚宁博士指出目前FDA、EMA和PMDA等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在MIDD上积极实践,我们国家起步虽然较晚,但最近几年也是跟紧脚步,这些努力预示着MIDD方法在中国广泛应用和实践的好兆头。MIDD让我们能够比过去更多地利用全部资源和数据,持续的创新将为提高MIDD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价值提供更多可能。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美国FDA仿制药评价办公室的赵亮博士,他的报告主题是“建模与模拟技术对药物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影响”。赵亮博士首先指出了建模与模拟技术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效率和品质,紧接着赵亮博士用真实案例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建模所涉及的要素和常用建模方法, 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建模框架和信息集成模式。
北京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