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简体中文 English

分会场 2: 定量药理学创新与特定疾病分会场精彩回顾

分会场 2: 定量药理学创新与特定疾病分会场精彩回顾
分会主题 5:传染性疾病新药与疫苗临床开发:临床药理学与定量药理学的应用与挑战
分会主席:黄钦 博士、宋海峰 教授

        黄钦博士是先声药业高级副总裁,原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生物统计审评部负责人,从事药物临床研发和审评监管工作25年。宋海峰教授为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研究所研究员,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黄钦博士和宋海峰教授对预防性疫苗、抗感染等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品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分会主席和与会讲者在传染性疾病新药与疫苗临床开发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



        首先,来自牛津大学的Joel Tarning教授进行了“抗疟药物研究中的药理学考虑”的主题报告。疟疾是严重威胁儿童和孕妇健康的传染性疾病,Joel Tarning教授指出许多抗疟疾药物存在儿童和孕妇使用剂量不当的问题,是治疗失败和诱导耐药的重要原因。Joel Tarning教授列举了多项抗疟疾药物在儿童的PK/PD研究,并强调通过PK/PD模型建立剂量-效应关系是确定正确给药方案的唯一途径。


        第二位讲者是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魏敏吉教授,他分享的报告是“PK/PD 研究加速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艾诺韦林(ACC007)的上市获批”。魏敏吉教授重点介绍了抗艾滋病药物艾诺韦林的新药开发过程以及PK/PD研究在其中起到的加速作用。魏敏吉教授讲到给药剂量和方案的选择是新药研发过程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任务,通过对艾诺韦林的PK/PD模型建立以及临床试验的验证,豁免II期剂量探索研究,支持III期临床研究的给药方案选择,加速该药物上市获批,为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


        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副主委,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张菁教授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中和抗体临床评价中定量药理学研究的考虑”的主题报告。张菁教授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中和抗体临床评价技术要点及MIDD研究和PK/PD研究案例。疫苗在疾病预防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但也面临保护效力持续时间以及何时需要加强免疫的问题,而中和抗体侧重于疾病治疗,其应用目的不同,因此在临床试验设计的要点如受试人群、入排标准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先经历剂量递增、耐受性的探索,再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考量。PK/PD模型在预测免疫保护效力、预测病毒载量方面已有应用,未来仍有待不断积累经验。同时张菁教授也表示不同中和抗体组合可能为治疗紧急耐药提供更好的屏障。



分会主题 6:特定人群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国指南解读及研究方法创新

分会主席:庄笑梅 教授、李新刚 副教授

        庄笑梅教授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是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委员、中国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新刚副教授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西药剂科副主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委员。分会主席和讲者就特定人群研究方法、创新药临床试验设计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分会主席李新刚副教授首先分享了主题为“特殊人群的群体药物动力学”的报告。他介绍了特殊人群的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必要性,并着重介绍了新生儿、心功能不全、肝损和肾损等特殊人群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特殊要点,并通过精彩的案例讲述了如何通过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解释特殊人群体内药物行为差异的原因和作用。


        紧接着由曼彻斯特大学的Amin Rostami Hodjegan教授进行题为“解决遗传学以外的患者变异性的圣杯:患者特征液体活检技术及与 PBPK/QSP 模型的结合”的主题分享。他指出特殊人群用药存在很大的差异,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解释这些差异方面,液体活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液体活检不仅可以用于表征药物的PK行为,而且已经延伸到PD标志物的研究,为研究患者人群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方法。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军事医学研究院的袁守军教授,他带来的报告主题是“发现多药联合疗效相加规律-定量计算协同、相加和拮抗作用的数学方法(一带一线模型)及实际案例”。袁守军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多药合用预期相加效应的数学规律,即一带一线模型。该方法将药效相加的量效关系表示为一条曲带,而将实际药效的量效关系表示为一条曲线,该方法不仅能够计算两药合用的预期相加效应,而且可以运用到任一药物组合的预期相加效应以及任一效应下,预期相加合用剂量值范围。袁守军教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了一带一线模型在实际应用上的独特作用以及与传统方法的区别和相关性,加深了听众对该方法的理解。



分会主题7:新型治疗药物(细胞治疗、小核酸药物)和罕见病药物开发策略及定量药理学的应用挑战与展望

会场主席:方翼 教授、刘萍 博士

        方翼教授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刘萍博士是北京领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有丰富的临床药理学和新药临床开发经验,参与80余项新药临床开发。方翼教授和刘萍博士引领现场听众与三位讲者就小核酸药物的递送系统、CAR-T细胞形态及对体内T细胞的损伤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李文鹏博士作为本专题的第一位讲者,进行了“新一代 CAR-T 产品的开发策略”的分享。作为CAR-T治疗研究专家,李文鹏博士首先介绍了CAR-T的生产工艺和发展历程,然后指出了目前CAR-T细胞在治疗、安全性与制造工艺上的不足与挑战,并针对不同的问题结合相应的案例提出了改进措施与解决方法。最后,李文鹏博士讲到CAR-T作为细胞治疗产品已拉开序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不断提高CAR-T的临床可及性,相信未来会给癌症与自身免疫性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曹彦光教授,他进行了“人体 CAR-T 细胞动力学和疾病效应”的主题分享。曹彦光教授介绍了细胞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并讲解了CAR-T细胞的动力学和治疗反应性模型,分析了CAR-T治疗的个体间变异以及其非序贯的反馈动力学。最后曹彦光教授指出CAR-T针对血液瘤的治疗潜力优于实体瘤,抗原递呈动力学和细胞动力学问题或是CAR-T治疗实体瘤挑战性的原因所在。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陈锐副教授,她分享的题目是“siRNA早期研发的挑战与考量”。陈锐副教授介绍了siRNA作为RNA药物的特殊性及其治疗机制上的特点,并通过案例介绍了siRNA研究药物的治疗特性和模型结构特点。陈锐副教授阐述了siRNA在早期研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同时指出这些难点与挑战将为定量药理学提供一个新颖的舞台并助力RNA药物的研发。



分会主题8:儿童新药开发:中美指南解读及目前挑战与未来机遇

分会主席:赵立波 教授、赵维 教授
        赵立波教授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学科研教学工作,在个体化用药及临床试验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赵维教授是山东大学临床药学系主任,山东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千佛山医院I期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在儿科药物临床试验领域有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二位教授是我国儿科药物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本次大会上同与会讲者及听众就定量药理学模型在儿童药物的应用、儿童研究新技术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会主席赵维教授率先进行了“定量药理学在中国儿童中的研发价值”的主题分享。赵维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与欧盟对于儿科药物政策的异同,各国对于儿童药物研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然后赵维教授通过丰富的研究案例介绍了多种定量药理学技术在新生儿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儿童发育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同时介绍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儿科的应用趋势及其与定量药理学的互补优势,赵维教授指出多学科有机结合,促进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推动儿童药物研发。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阿斯利康的王坚博士,他分享了“儿科药物开发、新生儿研究和围产期药理学面临的监管科学和独有问题”的主题报告。王坚博士重点解读了美国儿科的相关法规政策和儿科研究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监管政策与科学研究的有效平衡将会极大促进儿科药物研发。王坚博士提到虽然新生儿和围产期药理学的研究较少,但一系列的指南正在更新,新生儿药物研发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建模与模拟的应用也会给儿童带来获益。


        最后一位讲者是莱顿大学的Catherijne A. J. Knibbe教授,她分享的是“儿童药物研究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临床中应用建模和模拟”。Catherijne A. J. Knibbe教授介绍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儿童中进行,为儿童用药提供了更多可用信息。Catherijne A. J. Knibbe教授通过吗啡治疗儿童术后阵痛的PKPD建模案例,详细分析了药物反应性随年龄及生长发育变化的特殊性,以及群体药动学建模与模拟在其中的应用价值。